日志样式

互联网“momo”盛行是对“数字围猎”的无声抗议

  头像整齐、昵称统一,很难被人们辨别出具体的身份信息,如今,一群叫“momo”的年轻人活跃于各个社交平台。数字化时代,数据能便利人们的生活,然而,当私人账号被推荐给同事,或者面对面聊过的话题转眼就在手机上刷到同类内容,面对“无处不在”的算法,有些年轻人开始思考:能否远离“数字围城”?统一的“momo”昵称、粉色小恐龙头像,成了他们的数字“马甲”。(3月6日《北京晚报》)

  “momo”是谁?其实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的共同署名,就像我们在报刊杂志上经常见到的“佚名”一样。不过使用“momo”作为网络名字的人,基本上都有着同样的诉求,那就是尽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,不被现实中的熟人所看见,默默地在互联网上发言、评论、活动。

 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使用化名在互联网上活动呢?原因也很简单,为了避免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。举个例子,某网友分享了一些关于“丁克”的观点,结果回到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唠叨了好几天,原因就是她发布的帖子,被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,推送给了自己的亲戚。而类似这样的事情,还有很多很多。有人在自以为没有熟人的内容平台上发文“吐槽”单位,却被从未加过好友的同事刷到相关内容并截图发在了工作群里。还有人吐槽,早已不联系的前女友被系统在某内容平台上强行推送给自己…… 采访中,不少人都表示,看似“无形”的数据追踪影响了自己的生活。

 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建立在平台算法基础上的数字追踪,就像是对网友的一种“数字围猎”,既让人烦不胜烦,同时也让人心生恐慌,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网友,想出了以“momo”作为化名,来对抗“数字围猎”。

  但是很显然,仅仅使用化名这种方式,还不能完全摆脱平台的“数字围猎”。于是很多网友也想出了其他的办法来对抗算法对自己的“数字围猎”。有美妆博主,故意在自己发布的帖子中加入“宝宝辅食”关键词,这样就会降低帖子被推送给男性用户的概率,也因此成为这些美妆女博主屏蔽部分男性用户的方式。

  网友为了对抗算法的追踪,不得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这本身就说明现在的平台算法,确实出现了问题。网友偶尔有一次浏览了某个类型的短视频,但并不说明他就真的对这类短视频感兴趣,如果平台没完没了地推荐相似的内容给网友,自然会惹人厌烦。更何况,如果因为算法的推荐而导致网友长期被某一类相同的信息所包围,就很容易形成“信息茧房”,导致其接收外界信息上的偏差,就像吃饭时挑食一样,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。

  例如,在小红书APP的隐私设置中,“不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”“不把我展示在他人关系列表”等选项都是默认关闭的,需要用户从应用主页点击多次后手动设置才能开启。也就是说,平台默认会将用户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,用户发出的帖子也会根据其位置信息自动出现在“附近”用户的页面推送中。各个平台不妨再向前一步,将支持用户隐私保护的选项设置为默认开启,在确认用户信息授权时主动一些,在获取授权后谨慎、自制一些,如此才能让便利公众的智能化服务不“变形”,避免成为令人不安与不适的“算法围猎”。(苑广阔)

  版权声明: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,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自治区十四届人民政府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 蓝天立出席并讲线年舞台艺术名家精品展演月系列活动将于3月6日—4月10日在南宁举行

  加强物资储备全力应对寒潮 广西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寒冷)Ⅲ级应急响应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级应急响应